纵观咖啡行业在华的发展史,一言难尽。
上岛咖啡,入内地22年,从3000多家门店到一店难觅。
星巴克,入华20年,近3600家门店。
COSTA,入华13年,近500家门店。
瑞幸咖啡,开业1年半,近2073家门店,预计2019年将门店总数达到4500家。
相比几家咖啡领域的头部玩家,瑞幸咖啡无论是收钱速度还是烧钱速度,真够让人瞠目结舌的。
消失的半岛
从先驱到先烈,只有一步之遥。
在上岛咖啡进入内陆市场时,还没星巴克、COSTA啥事儿呢。那时,缺少同行业竞争者的上岛咖啡一家独大,独占巨大的市场份额,在90年代,许多人去的第一家咖啡店就是上岛咖啡。
在短短7年之间,上岛咖啡门店数量一度达到3000家。如此辉煌的历史,上岛因种种原因没坚持住。
究其走下坡路原因:
1、加盟模式简单粗野,后期撒手不管
2、运营模式不规范,加盟商自打算盘
3、股东内讧,忽略核心管理
4、丑闻缠身
上述几点致使品牌生命值回空,失去了口碑的上岛咖啡,难以应对发展迅猛的中国咖啡市场。咖啡业研究员、铂澜咖啡学院创始人齐鸣认为,前期加盟模式太过成功,让上岛咖啡过于依赖品牌加盟这一模式,从而陷入了“船大掉头难”的窘境。
截止到2016年,上岛咖啡不足1000家,现在已是一店难觅的消失状态。
失意星巴克
1999年,带着改变中国人只饮茶习惯的誓言,星巴克走进中国。而今天消费者对星巴克的接受程度,显然超出了当年星巴克的想象。
然而,星巴克的日子有些失意。
去年,星巴克发布了2018年财年三季报。财报显示,星巴克全球净收入63亿美元,同比上升11%,营运利润下降1%到10亿美元,营运利润率下降1.9个百分点到16.5%,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仅上升1%。这近9年来的首次下降。
同年8月,星巴克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,依托阿里旗下饿了么配送体系,星巴克将在位于北京和上海重点商圈进行试运行外送业务,随后逐步延伸至全国。
星巴克此举,不知是为顺应中国消费者的叫外卖习惯,还是为咖啡疲态战役的无奈之举。小财女认为,就其中高端的品牌调性,去星巴克消费,最注重的是体验、服务,外卖并不具备这些特性,更降低了品牌的档次。
而今日,猫爪杯意外走红,而引爆的“圣杯”战争,可能是星巴克救命稻草。有不少网友质疑星巴克饥饿营销。星巴克人士有些委屈:“这是我们当季的限定款,和每个节点发售的限定款数量差不多。”而今日,星巴克宣布将在下午一次性发售3000个。
小财女认为,被指饥饿营销也好,卖萌模式也罢,星巴克都急需一个利好消息来拯救其尴尬局面。
卖身可口可乐的COSTA
作为咖啡行业的万年老二,COSTA选择了一条最好走的路——卖身。尽管这本身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。
去年,8月31日,可口可乐宣布以51亿美元,也就是351亿人民币,全资收购Costa咖啡。可口可乐的公告显示着,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收购交易后,可口可乐将拥有Costa所有发行的股份。因为可口可乐的收购,Costa摇身一变为“有钱人”,一日之间,拥有了4000多家分店,身价坐涨了205倍。
Costa与可口可乐的结合,显然是中国咖啡行业始料未及的,打乱了国内新兴品牌在当下的发展步伐,同时也加快咖啡市场的激烈竞争。在如今的咖啡战争格局里,COSTA现在身份还是能分一杯羹的。
关门大吉的连咖啡
连咖啡是一个咖啡配送连锁品牌,成立于2016年5月26日。凭借资本的力量和互联网咖啡的风口,一跃而成家喻户晓的品牌。
在经历大量烧钱、扩张遇阻后,今年年初,连咖啡曝出资金链紧张。以北京为例,原来所有门店也就60多家,春节过后已经20多家门店没有营业。
烧钱烧不过瑞幸,品牌比不过星巴克。
急需“回血”的连咖啡方面对界面新闻表示,“优化门店”的目的也是考虑到盈利,“保证公司重新回到盈利状态,做好过冬准备。就目前情况来看,二季度连咖啡将重新回到盈利状态。”而且公司正在准备新一轮融资,将在今年4月前宣布。现在的关店是为了“做好过冬准备”,在调整之后,连咖啡将重新回到盈利状态。
至于关店原因,内部人士称,一是杯量下降,以深圳为例,原来30家左右的门店,单店日均杯量最高时达到220杯,目前不到10家店日均150杯,而上海关闭的门店,多数日均杯量不足100杯,不少甚至50杯左右。二是迟迟没有新的融资到位,咖啡大战中各家补贴吸走了大量流量。据此前媒体报道,连咖啡曾拖欠咖啡豆供应商货款,面对资金链问题,连咖啡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没有直接否认。
“鲶鱼”瑞幸咖啡
瑞幸的发展,足以用瞠目结舌四个字形容。让小财女为你梳理一下。
瑞幸咖啡2017年10月成立,于2018年正式开业运营。
据天眼查显示,瑞幸咖啡在2018年12月12日再次宣布已经完成B轮2亿美元的融资,而且这次瑞幸咖啡的投后估值高达22亿美元。在本次的B轮融资当中,大钲资本、愉悦资本、中金公司、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(GIC)等都参与。而且这次融资完成以后,愉悦资本的创始人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将会进入瑞幸咖啡的董事会。
更有路透消息称,2月28日,瑞幸咖啡已经接触了瑞士信贷银行、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3家投行,欲今年赴美IPO(首次公开募股),目标是在IPO中寻求30亿美元估值。
消息还表示,瑞士信贷银行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赢得瑞幸咖啡IPO正式授权的银行,IPO最早预计是在5月或6月,还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进行;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则正在为瑞幸咖啡的IPO做相关准备工作。
根据各家新闻,小财女综合一些数据:2018年前三季度,收入3.75亿元,亏损8.57亿元。2018年底门店数2073家,消费用户:1254万,累计销量:8968万杯,平均单杯售价:10.21元,单杯成本(不含管理费和销售费用)22元。
瑞幸预计2018年收入7.63亿元,2019年开店2500家,收入目标39.5亿。
2021年收入目标185亿元。从这些数字看,瑞幸不光来势汹汹更是野心不小。
“这年头,不亏个几亿,投资人都看不上你”
据报道,就在今年1月,瑞幸咖啡被曝出一年亏损8亿多,并被质疑会不会是下一个OFO。
面对质疑,瑞幸高管称,2018年亏损大于8亿,用适度补贴获取这一年的市场规模和速度,是非常值得的。表示未来3-5年会持续补贴,这与投资人态度高度一致,认为瑞幸和ofo没有可比性。
“首杯免单,买2赠1,买5赠5、免费送好友咖啡,然后各得一杯”
瑞幸的营销策略让小财女觉得,这羊毛不薅简直吃亏。
甚至在同业类广告投放比例中,瑞幸占据99%。
看来,导致亏损的原因很简单,补贴力度和砸钱宣传创造流量。所以,瑞幸高管所言很对,未来计划继续烧钱,亏损这事既是战略选择,也是没得选的既得事实,未来只能靠不断吸引投资来续命。不知道“火烧云”过后,这场资本游戏将如何进行下去?
然而,网友们对于咖啡品牌们的处境,态度明确,还是支持国货的。言中之意,希望国产品牌在做大做强的同时,将品质提高,更符合大众口味需求。
在小财女看来,咖啡的“热乎劲儿”已经过去。而且对中国人来说,咖啡并非大众生活的“刚需”,消费咖啡习惯也很难培养。大多数人都是跟风,薅薅羊毛。品牌们想将其变得“常态化”,成为大众消费中的必需品是很难的。
这是一场咖啡界的疲劳战役,瑞幸咖啡的命运尤其受关注。
你看好中国咖啡战争下半场吗?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财经女记者部落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